资讯
先锋文稿 少年之声 科普在线
少年风尚 雏梦童行 家庭生活
校园
校园联播 教研活动 五星校长
升学帮手 青春滋味 少年百科
少儿MBA
媒介学堂 美文展评 榜样少年
研学基地 读书笔记 少儿国学
兴趣特长
舞蹈 绘画 演讲
书法 音乐 游学
 
 
网站首页 >> 记者摇篮 >> 榜样少年
 
新时代好少年
茶志福/云南日报/2019-04-10 16:08/阅读8508次

 
陈亮永宗

 
陶灵

 
迪吉拉木

 
杨露露

 
王宇杰

 
姬晓芳

 
和开颜

 
邹雨含

 
王淑婷

 
王若西

 
艾宣睿
本报美编 赵行伟 制图

近期,省文明办联合省教育厅、团省委、省妇联、省关工委、省少工委在全省开展“新时代好少年”学习宣传活动,评选出2018年第四季度11名“新时代好少年”。他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乐观进取、向上向善。

陈亮永宗
格桑花将绚烂盛放

“语文83.5分,数学96分,全班排名第二。”这是12岁的陈亮永宗几个月前的期末考试成绩,成绩背后是她对多舛命运的抗争。
现就读于香格里拉市实验小学五年级(1)班的陈亮永宗出生于德钦县拖顶乡左力村顶追村民小组,父亲在她不到5岁时就离家出走。一年后,母亲也因病去世。从此,陈亮永宗和哥哥就跟外公外婆相依为命。
“从上学那天起,我就告诉自己,一定要比别人更勤奋,才不会辜负外公外婆的期望和老师对我的关怀。”陈亮永宗说。
她没有因特殊的生活经历而消极,反而在生活的历练中变得比同龄人更加成熟懂事,更加珍惜读书的机会。从一年级至今,她养成了善于学习、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,严格要求自己。业余时间,她喜欢从课外书中汲取营养,充实自己。她各科成绩在全年级都是名列前茅。
作为班长、学习委员,陈亮永宗时时帮助身边的同学,她总是主动为成绩掉队的同学做辅导,在生活中也是尽自己所能,帮助其他生活困难的同学。
谈及理想,陈亮永宗立志要当一名医生。她说妈妈是因为病痛离开她的,她想让更多像自己母亲一样被病痛折磨的人得到医治,让更多孩子有一个圆满的家庭。
本报记者 崔仁璘

迪吉拉木
坚强面对生活的艰辛

“那时生活虽然清贫,但一家人在一起,感觉特别幸福。”香格里拉市东旺乡小学六年级(3)班学生迪吉拉木回想起全家人在一起的时光,一丝苦涩爬上13岁少年的脸庞。
一场事故夺走了迪吉拉木的父亲,生活的重担又压垮了母亲,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。无奈之下,姐姐被送到姨妈家抚养,四口之家仅剩迪吉拉木和母亲相依为命。
“我不能就此消沉,母亲还没有从痛苦中挣扎出来,我要做个坚强的人,撑起这个家。知识改变命运,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,增长知识,才能改变家庭状况,我一定要考上大学。”迪吉拉木说。
在学习上,迪吉拉木严格要求自己,目标明确。她每个学期都制订学习计划,合理安排时间,多次获得“优秀少先队员”“三好学生”等荣誉称号。
在学校里,迪吉拉木乐于助人、勇于担责。凡是学校、老师交给的任务,她总是一丝不苟地完成。她还在班里成立了“帮困小组”,成绩优秀的学生与学习困难同学建立“一帮一”对子。在参加劳动的时候,她总是抢着干最脏最重的活。
“父亲刚去世的那段时间,我的世界变得灰暗了,是亲人、老师、朋友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与鼓励,让我走出了阴影。”迪吉拉木坚信,靠自己的努力,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会有更多的闪光点。
本报记者 崔仁璘

陶灵
用心感受让梦飞翔

上天在她眼前拉上了“窗帘”,她就用心去感受世界的点点滴滴,收获了更多的光明。这就是就读于临沧市特殊教育学校,担任五年级盲班班长的陶灵。
陶灵有强烈的求知欲,课堂上敢于提问,善于质疑;课外,她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,大量阅读一些有益的盲文书报,以开阔自己的视野、增长知识,碰到难题就及时向老师请教。自入校以来,多次荣获市级、校级“三好学生”称号。
在学好学科知识的同时,陶灵针对视障学生的特点,努力在按摩技能、声乐表演及乐器演奏方面培养并提高自己的能力,渐渐有了不少收获。2013年云南省残疾人文艺汇演中,她所参加的葫芦丝合奏《莫罕丽》荣获乐器组银奖;2017年云南省残疾人文艺汇演中,她所参与的小合唱《阿瓦丰收歌》荣获声乐组银奖;2017年参加了临沧市第一届残疾人文艺汇演;2018年参加了云南省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倒计时100天文艺汇演。
虽然视力重度障碍,但陶灵依然用自己微弱的视力主动分担班级事务,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全盲同学力所能及的帮助,在劳动中脏活、累活总是抢在先,因此她多次荣获市级、校级“班级管理小能手”等称号。
本报记者 崔仁璘

和开颜
用笑容带给大家阳光

“爸爸,您还记得那条回家的羊肠小道吗,我常常背着一篮沉甸甸的玉米,踏着落日的余晖,在那寻找您的脚印……”“您不在了,我要让妈妈知道,她的女儿长大了,成为妈妈的小棉袄,我要像爸爸一样保护妈妈,保护这个家。”这是丽江市古城区民族中学学生和开颜写给爸爸的信。
2004年出生的和开颜在7岁的时候,父亲因为心肌梗塞去世,母亲为了生活外出打工。爷爷奶奶年迈多病,还有个年幼的弟弟,从那时起,和开颜就成了家里的“顶梁柱”,小小的身躯承担起满负荷的家务与农活。双手经常被镰刀割伤,她没有喊一句疼;烈日下,汗水浸湿了衣裳,她不说一句苦;面对家人心疼的眼神,她总是笑着说,我不累。
生活的艰辛造就了她乐观向上的品质。她说:“我的名字叫和开颜,开颜就是笑,我要笑对生活,笑对每一个人,我要用我的笑容给大家带去一抹阳光。”虽然需要承担繁重的家务,但和开颜依然刻苦学习。她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。她从入学起就担任班级学习委员、学校学生会卫生委员,当同学遇到困难时,她总是第一个伸出援助之手。因品学兼优,先后获得校级“三好学生”“学习之星”“优秀队干部”“学习优秀标兵”等称号。
本报记者 崔仁璘王若西“纵横”棋坛的“希望之星”每个周六,11岁的王若西全天都在云子棋院下围棋,这是她的一段快乐时光。
王若西是云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六年级(二)班的学生,是云子棋院的少年队棋手,她的棋龄已经6年,现在是国家二级运动员。2018年,她分别获得昆明市赛、云南省赛的冠军,同年11月,王若西作为中国国家队主力队员,和队友一起逆转开局不利,勇夺“希望之星”围棋国际邀请赛亚军。
王若西5岁开始学棋,师从多位名师。2018年是王若西围棋场上的丰收年。她先后获得了昆明市中小学生围棋赛小学女子甲组冠军,云南省中小学生围棋竞赛小学女子第一名,云南省第十五届省运会女子围棋冠军,全国少儿围棋锦标赛U12组女子第七名,并获得了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。
2018年11月,第三届“希望之星”国际女子邀请赛在昆明市官渡区举行。王若西作为中国云子少年队主将,与其他两名队友代表中国队出战,与日本队和韩国队争夺冠亚军。比赛开局不利,逆势情况下,王若西顽强拼搏,扭转局势。最终,王若西和队友以2∶1勇挫日本队,获得亚军。
围棋心法,使王若西收获了高效的学习能力。课堂上,她就像一块学习的小海绵,吸收着课堂知识。入学以来,她的各项成绩一直保持年级前列。先后获得“三好学生”“优秀学生干部”“五科全优之星”“美德少年”等荣誉。本报记者 张雁群王宇杰多才多艺的阳光少年2015年4月,科技小发明“防滚铅笔”获得第十三届大理白族自治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发明三等奖;6月,在“中华魂—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凝聚中华正能量”演讲比赛中获一等奖;9月,在大理州青少年“中华魂”主题教育活动诗朗诵决赛中,分别获三等奖和优秀奖;12月,在“2015年全省中小学生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知识竞赛”决赛获小学组优秀奖。
2016年7月,荣获鹤庆县“鹤阳好少年”称号;2017年12月,荣获“大理州中小学生环境保护”知识竞赛初中组二等奖……这一份份荣誉,属于就读于鹤庆县鹤阳初级中学的15岁少年王宇杰。
从小学到初中,他多次被学校评为“三好学生”“优秀班干部”“学习标兵”。身为班长,他上课认真听讲,积极发言,为同学们做表率。课后,他主动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,不但取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和肯定,还极大地提高了班级的学习积极性。
“积极、阳光,多才多艺”,不论是老师,还是同学,都这样评价王宇杰。
本报记者 崔仁璘

邹雨含
善于创新的“小能手”

在玉溪市第四小学,提起六年级(2)班的邹雨含,总能听到“小学霸”“少儿百科全书”等“外号”。
他是创新的“小能手”。在学习桥梁模型设计时,一座模型架起来要4个多小时,他专注得似乎眼睛都不眨。在学习机器人制作的8个小时,任何事都难以干扰他。
成长路上,他收获着累累果实。先后获得玉溪第四小学“优秀学生”“优秀队干部” “科技之星”等荣誉。2017年和2018年,在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FLL工程挑战赛中两次获二等奖;2017年12月,在云南省车辆、建筑模型竞赛木结构比赛中获第一名;2018年7月,在云南省青少年航空航海模型比赛“天巡”橡筋动力双翼竞时赛获第六名、综合二等奖;2018年8月,在云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比赛中获科技体育模型木桥梁第一名。2018年12月,参加“共筑家园”全国青少年建筑模型教育竞赛活动总决赛,荣获木桥梁结构设计赛优胜奖,承重赛二等奖。
“梦总是美好的,但要靠行动去实现。”邹雨含说。本报记者 崔仁璘姬晓芳凭借努力收获荣誉今年12岁的姬晓芳是泸水市鲁掌完小五年级(2)班的学生,从一年级开始,先后担任学习委员、语文学习组长,四年级至今担任中队委,是一名勤奋好学、懂事孝顺、乐于助人的好学生。
别看姬晓芳年纪小,却凭自己的勤奋与努力收获了不少荣誉:一年级至今,每年都获得校级绘画比赛的一等奖、二等奖;在2015年获得校级奖学金三等奖;在2016年获得“恩慈基金会”奖学金一等奖;四年级被学校评为“五好学生”……在家里,她体贴辛苦劳作的父母,无论做家务,还是干农活,总是抢着干重活、累活。
在学校里,姬晓芳是老师的好帮手,帮老师收发作业,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活动,为老师分忧解难。“老师,您生病了,要不这课的作业我们同学互相批改吧”……每每提起她,老师们的心中不免都会涌起一股暖流。
除了学习好,姬晓芳能歌善舞,多才多艺。每年“六一”学校文艺汇演的舞台上都少不了她的舞姿;参加班级里的讲故事、演讲活动,也让同学们连连称赞。
本报记者 崔仁璘

杨露露
困难面前从未低头

杨露露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大厂中学八年级(89)班学生。在她家斑驳的墙上,20多张奖状记录着这个女孩的勤奋。
杨露露的母亲常年生病,父亲在2017年外出打工时意外受伤,丧失劳动能力,姐姐是智力障碍者,生活不能自理。这样的家庭,让杨露露背负了极大的压力。
杨露露从记事起,就担起了照顾姐姐的责任,陪姐姐一起上学,一起回家,帮姐姐系鞋带、洗衣服。面对父母的怜惜,她总是说:“放心吧,有我呢,我肯定能照顾好我姐的。”虽然家离学校有4公里,但无论春夏秋冬,杨露露都没有迟到过,因为她知道,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。“我是父母唯一的希望,如果我学不好,父母会伤心,我得肩负起该有的责任。”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,她考了校内全级第一,下学期统测,她仍然全校第一,并在全县1600多名考生中排在第13名。
除了学习好,她还多才多艺,喜欢练字,不论是钢笔字还是毛笔字,都写得有模有样;还爱唱歌、跳舞,学校的文艺演出从少不了她。
杨露露的家庭虽然特殊,但她从未失去信心,“我们家的困难只是暂时的,只要够努力,一切都会好起来的。”本报记者 崔仁璘王淑婷知恩图报敢于担当2003年7月,一个不幸的女婴被遗弃在弥勒市竹园镇郊外。幸运的是,哇哇的哭声引起了一对拾荒老人——王小成夫妇的注意,两位好心的老人把女婴抱回家抚养,取名王淑婷。
彼时,王小成夫妇已70多岁,无儿无女,又突然多了一个“外孙女”,日子也愈发艰难。王淑婷一直到9岁才得以上学读书。她的身世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关注,时任竹园中心校校长童祖英个人每年资助她1000元,学校还免掉了一切费用;社会爱心人士为其捐资捐物,解决了她学习、生活上的很多困难。
曲折的身世,社会各界的关怀,让王淑婷更懂得在这“来之不易”中学会珍惜与感恩。
从一年级到现在,她各科的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茅,年年获得学习奖章。她表演的小品快板、参赛的演讲和作文,曾多次在州市大赛中获奖。
生活赋予了这位朴实少年坚毅的品质和面对挫折的勇气,以及对家庭的担当。2013年,外公因病住院,外婆又轻度中风,她小小年纪就承担起照顾老人的重任。2015年,外公因病去世,生活更加艰辛,但王淑婷没有被困难打倒。一如既往地每天早早到菜市场把菜买回来才去上学;下午放学回家书包一放,就忙着洗衣、做饭,照顾外婆。
王淑婷说:“我深信,只要保持一颗知恩图报的心,就会在自己的人生画卷上书写出美丽的篇章。”本报记者 崔仁璘艾宣睿温暖别人快乐自己2019年3月28日,是艾宣睿参加公益活动第十年的“纪念日”。
艾宣睿今年14岁,是昆明市官渡区关上实验学校的一名初中生。自4岁跟随父亲艾庆玮参加“昆明之美”志愿者团队的公益活动开始,艾宣睿做志愿者已经10个年头。10年间,他参加过上百次公益活动,志愿服务已成为他“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”。
回顾10年公益之路,逢年过节为流落在昆明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发汤圆、发粽子、发月饼,已经成为艾宣睿的日常;寒冷冬天为流浪乞讨人员和低保老人送去棉衣、棉被,已成为他的一种习惯;每年的滇池放鱼、翠湖喂鸥,总少不了他的身影……“勿以善小而不为。”艾宣睿说,做公益讲的是奉献、友爱、互助,贵在乐于付出,勇于坚持。10年来,他的志愿服务足迹不仅留在了城市里的大街小巷,还留在了贫困山区的偏远农村。他还时常到云南的其他州市,为需要帮助的困难小朋友捐出自己的爱心。温暖别人的同时,也快乐了自己。2017年,他被评为“中国好少年”。
三月是关上实验学校的“学雷锋活动月”,艾宣睿到关上社区红旗敬老院陪老人聊天、帮老人打扫卫生……每一次活动都十分用心,每一次志愿服务都带来进步。
“我从小学开始就在关上实验学校就读,一定要为同学们做好榜样,带动更多同学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。”艾宣睿说。

 
   
 
 
 
关于我们 - 寻求报道 - 广告发布 - 联系我们 - 网站地图
Copyright © 2018-2024 yrcn.net/ All Rights Reserved
版权所有 黄河少年网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/镜像/复制
陕ICP备20007593号-12 服务热线:181-9270-9294(同微信)
黄河少年网是青少年教育教养类垂直数位品牌,也是最值得信赖的亲子社群平台。 我们希望,提供给学校和家庭,专业可信赖的教育教养解决方案。从线上(online)到实体(offline),分龄分众供应亲子家庭最合适体贴的优质内容、活动、产品与服务。